路基过渡段施工工艺

路基过渡段施工工艺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资源编号:
资源类型:.rar
资源大小:386.26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ID:119380
免费资源

资源下载简介

路基过渡段施工工艺简介:

路基过渡段的施工工艺主要是为了衔接不同类型的路基或者不同材料的路基,使其平滑过渡,减少行车冲击和提高道路稳定性。以下是常见的施工工艺简介:

1. 地基处理:首先对过渡段的地基进行清理和夯实,确保其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如果地基条件差,可能需要进行换填、加固等处理。

2. 基层铺设:过渡段通常会有一层或几层特殊的基层,如级配碎石、水泥稳定土等,以提高路基的平整度和稳定性。这些材料需要通过摊铺、碾压等方式铺设。

3. 路缘石安装:在基层两侧安装路缘石,作为路基和行车道的分界,同时也起到防护作用。

4. 防水层施工:为了防止雨水渗透到路基内部,可能需要在基层上铺设防水层,如防水卷材或防水涂料。

5. 混凝土面板施工:在基层之上,通常会浇筑混凝土面板,形成过渡段的主体部分。混凝土面板需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浇筑、养护,确保其强度和稳定性。

6. 精细整平:混凝土面板铺设完成后,需要进行精细的整平和打磨,确保过渡段的平顺。

7. 养生和开放交通:混凝土面板成型后,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养护,待其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才能开放交通。

以上工艺步骤可能会根据具体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条件有所调整,施工时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

路基过渡段施工工艺部分内容预览:

检验数量:基床以下每压实层抽样检验压实系数K(或孔隙率n)3点;基床底层每压实层抽样检验压实系数K(或孔隙率n)3点。

检验方法:按《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规定的试验的方法检验。

③在填筑压实过程中DG∕TJ 08-87-2016 道路、排水管道成品与半成品施工及验收规程,应保证桥台、横向结构物稳定、无损伤。

④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两侧、相邻路基及锥体填土与过渡段级配碎石间应符合D15<4d85的要求。

检验数量:每个过渡段检验1组。

⑤过渡段两侧填土横坡、平整度的允许偏差符合设计要求。

⑸基床表层以下填料过渡段填层

①填料填筑过渡段填料的检验符合设计要求。

②填料填筑过渡段填料压实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③填料应分层压实。采用大型压路机械碾压时,每层的最大压实厚度不宜超过35cm,最小压实厚度不宜小于10cm,具体的摊铺厚度及碾压遍数应按工艺试验确定并经监理单位确认的工艺参数进行控制。每压实层应平整无积水现象。

检验数量:抽样检验6处(左、中、右各2处)。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JTT 1421—2022标准下载④填料填筑过渡段填筑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符合设计要求。

⑹过渡段路基填筑压实度标准符合太中银铁路工程过渡段路基填筑压实度标准的规定。

⑴软土、松软土地地基地段设置观测设备,每个路桥过渡段设置两个观测断面,一个在距桥台边线中心1.0m处,一个在过渡段中部,软土地段区间每隔10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松软土地段区间每隔20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在线路中心地面设一个沉降观测板,在两侧路肩设一个观测桩(φ40mm,钢钎长1.0m),在两侧路堤坡脚外1.0~2.0m及10.0~12.0m处各设一个观测位移边桩,各观测桩及沉降板在同一个横断面上。

⑵边桩采用C15钢筋砼预制,断面采用15*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

⑶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4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小于0.1m。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打入设计深度,将预制边桩放入孔内,装周以C15混凝土浇注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

⑷沉降板由钢筋砼底板、测杆和保护套组成,底板尺寸为50cm*50*3cm,用C15砼预制;测杆采用φ40mm钢管,与底板固定在垂直位置上,保护套采用塑料套管新型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要点及各专业协调,70页.pdf,套管尺寸以能套住测杆并使标尺能进入为宜,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和套管亦相应接高,每节长不超过50cm,接高后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测杆顶用顶帽封住管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顶帽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大于50cm。

⑴用于观测位移及沉降的基桩,必须置于不受填土荷重影响稳定地基内,基桩及位移观测桩在观测期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⑶观测控制标准:路堤中心沉降每昼夜不得大于10mm,边桩水平位移每昼夜不得大于5mm。如果超出此限应立即停止填筑,待观测值恢复到限界值以下再进行填筑。填筑速率应以水平位移控制为主。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