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下载简介
首件级配砂砾底基层施工方案简介:
首件级配砂砾底基层施工方案,通常是指在进行大规模道路建设或者基础设施工程中,对首段或首个施工区域的砂砾底基层进行的详细施工计划。这个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施工准备:首先,需要对施工区域进行详细的地形测量和地质勘查,确定砂砾的种类、颗粒级配、含泥量等参数,保证砂砾的质量。同时,也需要对施工设备、人员配置、施工场地进行准备。
2. 原材料验收:对进场的砂砾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3. 基层处理:清除施工区域的原地面杂物,对地表进行平整,以保证砂砾基层的平整度。
4. 基层摊铺:按照设计的级配比例,将砂砾均匀摊铺在地面上,通常使用振动压路机进行初步压实。
5. 稳定处理:施工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洒水养护,以保证砂砾的稳定和结合。
6. 质量检测:施工完毕后,对首件级配砂砾底基层进行强度、平整度、压实度等各项指标的检测,确保达到设计要求。
7. 记录与总结:对整个首件级配砂砾底基层施工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为后续大面积施工提供参考和经验总结。
这个施工方案的目的是确保首件工程的质量,为后续大规模施工提供标准,同时也是对施工工艺和工程质量的一种验证。
首件级配砂砾底基层施工方案部分内容预览:
3、确定最佳含水量及施工偏差;
4、选择最佳施工方案,优化人员及机械设备组合;
5、掌握底基层施工工艺和检测手段;
6、为确保本标段底基层高效、优质完成,选择首件试验段先期施工,积累施工参数和经验来指导全线底基层施工。
落地式脚手架施工组织设计项目部成立以常务副经理为组长、副经理、总工、工程技术、质检、测量、试验人员组成的级配砂砾底基层首件工艺试验小组:
现场组织人员配备:工区长一名、技术主管一名、技术员二名配置;测量、试验人员各配置2名,专职质检、安全人员、各一名、施工人员若干。
级配砂砾底基层首件施工主要负责人见表1,工班作业人员见表2。
表1 级配砂砾底基层首件施工主要负责人员表
表2 工班作业人员配置表
首件底基层主要施工设备见表3。
表3 首件底基层主要施工设备配置表
首件底基层测量、检测仪器配置见表4。
表4 首件底基层测量、检测仪器配置配置表
6 施工布置及施工准备
采用三工区已有临建及施工便道布置进入施工区,级配砂砾料利用Q10料场的砂砾料由三工区砂石系统生产。在系统附近布置约20000㎡的储料和集中闷料点,利用砂石系统生产用水进行洒水闷料,两台装载机进行翻料和拌和处理,用自卸车沿施工便道运到施工现场。
1)在底基层正式开工之前,首先对路床顶进行验收,其各项技术指标均需符合《公路工程质量验收评定标准》要求,重点复核路床顶设计高程与实测高程是否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弯沉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熟悉并审核图纸,熟悉底基层填料性能和要求等;
2)掌握施工场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合理编制底基层的施工方案、工艺等;
4)对料场取样试验,进行含水量、级配、液塑限、相对密度、承载比、易溶盐和表面振动试验,确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表5 级配砾石的集料级配范围表
5)做好技术和质量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施工日志记录详实,工程质量验评和工程试验等各项资料齐全完整,工程竣工之时,向业主提交完整的资料。
1)对进场设备、机具进行安装、调试检查和试运转,确保机械正常工作,配备足够的备件;
2)引好桩位控制线和高程的控制点并妥善保护,施工中要常复测;
3)正式施工前,实行首件工程认可制。对首件施工进行总结,通过首件试验段获得技术数据和施工经验,检查所选择的机具设备及施工工艺是否适宜于本标底基层施工。
7 施工工艺、方法与质量检验
公路路面级配砂砾底基层施工工艺流程为:准备下承层→料场闷料→施工放样→运输和摊铺→整平→碾压→横缝处理→检查验收。
7.2.1 准备下承层
级配砂砾由三工区砂石系统生产,在系统附近布置约20000㎡的储料和集中闷料点,利用砂石系统生产用水进行洒水闷料,两台装载机进行翻料和拌和处理。
根据填筑厚度和面积,计算相对大于填筑量的用料数量(用料数量=段长×宽×厚×松散系数)。本试验段设计填筑压实方为1115.94m3,根据现场实测的骨料松散密度,考虑一定的损耗量,取填料的松散系数按1.5计,则本试验段的填筑取料方量为1115.94×1.5=1673.91 m3。
① 闷料场采用抽“田”字格闷料方法,根据计算的取料数量,确定闷料场的面积和深度。按设计要求对料场进行清表。利用原地面地形,用挖掘机对料场进行整理,堆码土埂围挡场地,呈“田”字形布置,以便控制闷料面积。
② 灌水闷料。闷料时设专人负责,灌水量应按所计算闷料用水量控制,闷料时间根据当时气温、砂砾填料级配和含水量试验结果确定,暂定位2~3天。
③ 闷料完成后,检测闷料含水量。
4)取料时进行全断面取料,保证级配砂砾料含水量均匀一致。
7.2.3 施工放样(是否考虑加宽每边20cm)
恢复中桩、边桩,按20m设一桩;放出底基层边线,并做好指示桩,以便控制底基层的宽度和高度。在中桩和边线指示桩上用明显标记标出级配砂砾的松铺标高并挂线。
7.2.4 运输和摊铺集料
根据每车料的方量和松铺厚度在路床上打出网格,网格横向间距相等,纵向根据厚度和方量调整。供料时,由远到近将料卸于网格内。
集料在下承层上的堆置时间不宜过长,运送集料与铺集料工序应紧凑衔接。
本试验段采用平地机摊铺混合料,根据类是工程施工经验,松铺系数约为1.25~1.35,暂取上限值1.35,则松浦厚度按15×1.35= 20.25cm控制。大面积施工时的松铺系数和松铺厚度,通过本试验段确定。
用装载机将集料均匀地摊铺在预定的网格上,表面应力求平整,并按照规定预留路拱。
检查松铺材料层的厚度是否符合松浦厚度要求,必要时,进行减料或补料工作。
装载机初平后试验员检查含水量,此时含水量要大于最佳含水量3个百分点,否则要根据方量推算出需要补水的数量,现场安排补水。
用平地机粗平,粗平完成后现场测量员检查标高,标高符合要求后通知平地机进行精平。精平时由外侧向内侧进行刮平,然后技术员采用挂线法及时检查松铺高程及松铺厚度,符合要求后通知压路机碾压。
压路机在已初平的路段上快速碾压一遍,以暴漏潜在的不平部分。压路机初压一遍后,再用平地机按规定的路拱进行整平和整形。在整形过程中,严禁任何车辆通行。
整形后,当混合料的含水量等于或略大于最佳含水量(不大于3个百分点)时,立即用18t以上振动压路机静压一遍,然后进行振动碾压,震动3遍(往返一次为一遍)后进行压实度检查,直至压实度满足要求后停止震动碾压。根据类似工程经验,一般振压3~4遍可满足要求,最后用20t胶轮压路机光面一遍。
本试验段为直线段,由两侧路肩开始向路中心碾压;碾压时,应重叠1/3轮宽,碾压一直进行到要求的密实度为止,然后用胶轮压路机压到表面无明显轮迹。压路机的压实速度,头两边采用1.5~1.7km/h为宜,以后用2.0~2.5km/h;轮胎压路机采用5km/h。路面两侧应多压1~2遍,以保证边缘压实度。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面段上调头或急刹车,以保证底基层不受破坏。
两作业段的衔接处,按搭接拌合处理。第一段拌合后,留5~8m不进行碾压,第二段施工时,前段留下未压部分与第二段一起拌合整平后进行碾压。
底基层填筑、碾压验收合格后,在底基层顶面放出顶面的中线、边线,然后人工沿着边线以1:1.5的边坡率向下修整底基层边坡。
2)施工过程中具体要求:对主线单幅路面底基层,每一摊铺、碾压的作业段长度控制在100范围内。
3)各工作区要插标识牌,横向洒白灰区分。碾压区要求由低到高,与水车配合施工。
4)现场试验员填写表格必需为正式用表,写完后监理签字认证。
5)修坡和修边必须画线,保证边坡的平直度。
6)压实的底基层上禁止行车,封闭管理。
7. 4.1 过程控制
底基层在施工过程中应检测含水量、级配、塑性指数、承载比(CBR≥60%)等要符合施工规范和设计图纸要求。
7. 4.2 结果控制
1)压实后底基层表面应平整无轮迹、无隆起出现。
7.4.3 基本要求
1.选用质地坚韧、无杂质碎石、砂砾、石屑或砂T/CHTS 10011-2019标准下载,级配应符合要求。
2.配料必须准确,塑性指数必需符合规定。
3.混合料拌和均匀,无明显离析现象。
4.碾压应遵循先轻后重的原则,洒水碾压至要求的密实度。
GB∕T 51397-2019 柔性直流输电成套设计标准7.4.4 实测项目
级配砂砾底基层实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