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馥园施工组织设计

中海馥园施工组织设计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资源编号:
资源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2.55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ID:101892
免费资源

资源下载简介

中海馥园施工组织设计简介:

中海馥园施工组织设计部分内容预览:

施工用水从现场西侧引入,成环状布置在各建筑物周围。

4)消防给水系统

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采用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在本区地面设消防水池和临时泵房,加压泵采用2台,一台为生产用水泵,一台为临时消防泵,互做备用。室外消火栓与生产用水合用一套给水系统,室外消火栓与生产用水管之间设阀门,该阀门平时常闭,有火灾时立即打开。

本工程高层建筑物竖向供水采用Φ50mm竖管提供施工及消防用水,竖管隔层设室内消火栓,每层预留甩口,以供施工用水。

质量、安全保证措施专项施工方案4.2.1.2施工用电

施工现场配电采用三级配电,两级保护。施工用电由五蕊电缆从总变配电室引至各分配电箱,最后引至各用电设备。

现场配电划分为以下几路:

1)生活用电包括办公、职工及管理人员宿舍用电

2)生产用电:包括钢筋加工、木工加工、作业面施工.

整个现场主要的施工用电设备及其用电量如下:

本工程用电高峰期将出现在地上主体结构施工期内,用电主要机械有:塔吊、砼输送泵、钢筋机械、木工机械以及施工照明等,详见《主要施工机械及器具需用量计划表》。本工程用电负荷计算如下:

p=1.1×(kl∑p1/cosφ+kp2+k3∑p3)

∑P=1.05×(0.6×439/0.75+0.6×195)=468(KVA)

∑P3按动力用电外,再加5%作为生活照明用量。

P=468×10%=46.8(KVA)

即:P总=468+46.8=514.8(KVA)

从上述计算得知,施工现场高峰用电量不超过514.8KVA,建设单位提供的变压器容量为500KVA,基本能满足施工要求。另外,为防止突然停电现场各配备一台250KVA移动式发电机以备急用。

4.2.2临时道路及围墙

4.2.2.1由于现场较窄,施工临时道路宽设4米,道路路基压实后铺30cm厚2:8灰土压实,路面为C20砼15cm厚,沿施工现场成环状布置。具体现场道路布置详见施工总平面布置图(附图1、2、3)。

4.2.2.2排水系统

根据现场实际地势坡度,使雨水有组织汇流至施工干路一侧的雨水沟内,经沉淀池沉淀后排至市政雨水管道。冲洗砼泵的污水首先进入沉淀池,经沉淀后从排水沟流入市政雨水管道。

工地在职工生活区及管理人员生活区各设水冲式厕所一座,厕所设专人清扫,做到清洁、卫生、文明。

本工程在四周均设砖砌围墙,高度2.0米,围墙外侧粉刷后做企业CI标识。

设施工大门二个,其中后门一个,四环路一个,以方便大型施工车辆进出。每个大门设门卫日夜值守。

4.2.3生产、生活临时设施

4.2.3.1生产临时设施布置

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和施工生产需要,生产临设安排如下:

钢筋加工及堆放安排在工程南侧,木材加工及木方、模板堆放设在南侧和西侧。

现场砼试块养护设在东南角。

4.2.3.2生活、办公临时设施

现场办公室分别在西侧和北侧搭建二层楼房,总包项目部、业主、监理、分包队均在此办公。

职工宿舍及食堂安排在现场南侧和西侧;管理人员宿舍、食堂安排在北面附近的原有临时设施。上述各种临时设施详见下表:

临 时 设 施 一 览 表

4.2.4加工定货计划

本工程主要周转工具,梁、板模采用覆膜竹胶板、定型大钢模。支撑采用碗扣式脚手架等。地下室墙、柱采用18厚胶合板模板,地上部分墙体、柱均采用整体全钢制大模板。

航遥大厦工程周转工具配备计划表

5.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5.1施工流水段的划分

5.1.1流水段划分原则

1)根据楼层平面特点和大小,进行流水段的合理划分,尽可能做到均步流水;

2)每个流水段均能在塔吊旋转半径范围,便于材料吊运;

3)根据流水段的划分和结构施工进度安排,进行人、机、料等资源的合理投入和配置,以及现场场地的合理安排;

5.1.2流水段的划分

根据本工程的平面特征,水平向划分为:地下室部分分为四个流水段,地上主体部分分为三个段进行流水施工,分别详见下图。竖向以每层作为一个施工段,施工缝留置位置和方法按规范进行。

5.2.1施工总进度计划

本工程根据合同约定总工期为584日历天,从2004年2月10日开工,至2005年9月16日竣工。施工进度见附图一、二。

5.2.2工程验收安排

整个工程的验收计划分为四次:

第一次验收在地下室结构施工完,外墙外防水施工前,验收后即可进入外墙防水及回填土工程。

第二次验收为地上主体结构1~8层验收。验收后即时插入二次结构并全面展开工程的装修、安装施工以及内外门窗安装等。

第三次验收为地上主体结构封顶后验收,然后继续二次结构和初装工作。

第四次验收为总体工程竣工验收。

5.3.1工程施工测量

5.3.1.1施工测量准备

校验测量仪器:本工程应用的经纬仪、水准仪等须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计量检测单位校验,确保有效检测成果。

复核水准点及坐标点:对规划勘测部门或业主提供的坐标点及水准点进行复测,确保水准点和坐标的准确性。

5.3.2建筑物定位放线

为提高定位放线的精度,我们选用极坐标法。

5.3.2.1根据“基坑开挖边线与红线位置图”及业主提供的城市坐标点及基坑相对标准点位置,在现场选择通视条件较好,易于保护的位置引测坐标点,并用砼固定和设防护栏杆,以防碰撞和损坏。

5.3.2.2依据规划勘测部门提供的坐标桩及总平面图施测,进行建筑物定位,复测无误后,申请监理或规划勘测部门验线,确认无误后,再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5.3.3.1根据业主提供的由规划勘测部门设置的水准点、引测现场施工用水准点,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数次往返闭合,敷设现场施工用水准点。现场水准点布置数量不少于三个,以便相互校核。水准点埋设见下图。

1)测量方法:采用闭合导线法测量

5.3.4地下结构的施工测量

5.3.4.1地下结构的平面控制

采用极坐标法,先在地下室垫层上引测建筑物轴线交点,然后根据地下室平面图弹出所有轴线及建筑物外边线。

将轴线控制点外移至基坑边,并设置木桩作为地下结构的平面控制点。

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对轴线控制桩每半月测一次,以防桩位移,影响精度。

每一层平面或每一施工段的轴线测设完后,必须进行自检,合格后及时填写报验单,并附报验内容的测量成果表,以便能及时验证各轴线的正确性。

基础验线时,允许偏差如下表:

5.3.4.2地下结构的标高控制

底板施工时,所需标高可以从现场内水准点逐步引至槽底,并在槽边适当位置设置水准点。地下一、二、三层施工时,可从槽底水准点向上传递,也可从现场内水准点直接引测,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应往返闭合,误差控制在规范要求之内。

5.3.5地上结构的平面控制

(1)地下室顶板施工完毕后,用现场内设置的点,对地下室使用的定位控制桩进行复测,校核无误后,将首层建筑轴线弹在地下室顶板上,作为首层施工的依据。

(2)在首层楼板上设置七个控制点,作为上部结构轴线传递的基准点。设置基点采用金属预埋钢板(100*100),并在钢板上刻画“十”字作为标记。

(3)上部结构的轴线传递采用激光铅直仪。每层结构的相应部位留置150*150孔洞,以便激光通过。

(4)为确保轴线传递的准确性,每层的轴线均从首层基点向上传递。

(6)根据《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轴线竖向投测的允许误差表(见下表)

5.3.5.1地上结构的高程测量

(1)在每层的柱子及墙体浇筑完后,在电梯井筒内墙上弹出建筑1m线,用红三角标注,并以此作为上部结构高程测量的起始点。

(2)在结构层内引测标高时,要使用水准仪引测,并往返测量 与基准点校核,误差要控制在规范控制范围内。

(3)标高竖向传递的允许偏差见下表:

5.3.6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5.3.6.1水准点的设置

沉降观测应根据稳定性良好的水准点进行,水准点应考虑永久使用,为了便于检查核对,专用水准点埋设不少于三个,埋设地点必须稳定不变,防止施工机具、车辆碰压。因此布设时要考虑以下因素:

(1)应尽量与观测点接近,其距离不应超过100m,以保证观测的精度。

(2)应布设在受振区域以外的安全地点,以防止受到振动的影响。

(3)离开道路,地下管道和滑坡至少5m,避免埋设在低洼且积水处及松软土地带。

(4)为防止水准点受到冻胀的影响,水准点的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冰冻线下0.5m。

(5)对观测点的布设要求:

1)观测点本身应牢固稳定,确保点位安全,能长期保存。

2)观测点的上部必须为突出的半球形状或有明显的突出状,与柱身或墙身保持一定的距离。

3)要保证在点上能垂直置尺和良好的通视条件。具体详见“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5.3.6.2仪器选择

本工程使用精密水准仪(Dsl)及配套的水准尺 。

5.3.6.3观测依据及精度要求

5.3.6.4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规定时,按下列原则设置:

(2)建筑物两侧,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3)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DB44/T 1226-2013标准下载5.3.6.5沉降观测的标志

根据本建筑的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选用隐蔽标志,见下图:

5.3.6.6沉降观测作业时,应按下列规定和方法进行:

(1)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2)仪器离前,后视水准尺的距离要用皮尺丈量或用视距法测量,视距不应超过50m,前、后视距应尽可能相等。

(3)前、后视距观测最好用同一根水准尺。

(4)前视各点观测完毕后,应回视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准点上。

SH∕T 3429-2018标准下载5.3.6.7沉降观测的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